ISBN:
978-7-5038-5105-6 价格: CNY55.00
语种:
题名:
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 / 王晓军,李新平 ,
版次:
1
出版发行:
出版地: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7.11
载体形态:
292页 16开
内容附注:
前言第1章 中国规划体系中的一些问题 1 技术统治论逐渐影响中国规划体系 2 自上而下的规划机制影响深远2.1 "工程造林"方法2.2 退耕还林工程3 统筹规划缺位4 政治对规划机制影响过大5 规划缺乏公民社会参与6 对参与意义的理解不深第2章 代议制民主与参与式民主1 民主的定义2 代议制民主3 参与式民主3.1 参与式民主的起源与历史背景3.2 参与式民主论者的基本论点3.3 参与式民主的要点3.4 对参与式民主的若干质疑第3章 参与的理念1 参与式发展的背景2 参与的发展2.1 参与的兴起与发展2.2 对早期参与的批评与反思2.3 参与的再次蓬勃发展3 参与的概念4 参与的类型5 参与的目标与过程5.1 (公众)参与的目标5.2 (公众)参与的过程5.3 评判参与过程的标准第4章 可持续发展与参与 1 环境、社会与可持续发展1.1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1.2 社会、政治的可持续发展 2 可持续发展中的参与2.1 可持续发展中参与的背景2.2 通过环境参与进行学习2.3 通过环境对话进行学习第5章 参与式规划理论 1 论述基点1.1 后现代科学观1.2 参与式行动研究 2 规划理论回顾2.1 系统规划理论和理性规划理论2.2 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批判规划理论2.3 新有翼规划理论2.4 实用主义理论2.5 倡导式规划理论2.6 渐进主义规划理论2.7 后现代主义规划理论2.8 规划理论的参与转向 3 参与式规划的发展3.1 参与式规划的早期观点3.2 参与式规划的近期发展3.3 参与式规划的主要特征第6章 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方法 1 关于土地和土地利用 2 国内外PLUP的发展2.1 FAO对(参与式)PLUP的理解2.2 GTZ给PLUP的定义 3 PLUP的特点3.1 PLUP的特点3.2 PLUP与其他方法的区别与联系4 PLUP的目的、框架和原则4.1 PLUP的目的4.2 PLUP的基本框架4.3 PLUP的原则4.4 PLUP的使用范围第7章 PLUP的准备、现状分析1 PLUP各阶段和步骤简述2 规划的准备2.1 PLUP规划组及其任务2.2 选择规划示范县2.3 其他准备活动3 现状分析3.1 澄清利益相关者3.2 现有县、乡土地利用管理体系分析3.3 项目村现状调查3.4 项目县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3.5 土地权属制度分析3.6 机构与农户市场意识分析4 问题和潜力分析4.1 县级机构框架中存在的问题与潜力4.2 乡级机构框架存在的问题与潜力4.3 部分示范村农业上存在的问题及潜力4.4 土地权属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4.5 市场营销问题4.6 问题树分析5 目标分析5.1 制定PLUP规划目标时的基础5.2 提出PLUP的主要目标6 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6.1 传统GIS与参与式GIS6.2 PGIS的制图过程第8章 PLUP的规划与实施1 土地利用模式及其经济分析1.1 分析现有土地利用模式1.2 设计土地利用模式1.3 评估设计好的土地利用模式2 建立相互信任3 土地利用规划3.1 讨论土地利用选择3.2 确定未来土地利用4 土地利用活动规划4.1 村级规划过程4.2 评价排序结果5 规划活动的实施5.1成立村项目活动领导组5.2 制定实施管理办法5.3 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5.4 经济树造林成活抵押金收取5.5 建立供苗质量保障体系第9章 PLUP的监测与评估 1 参与式监测与评估原理1.1 基本概念1.2 参与式监测与评估原理1.3 PM&E的目的1.4 参与式评估的一般原则1.5 用于PM&E的工具和技术 2 在PLUP中的运用2.1 准备:PM&E2.2 确定PM&E目标和指标2.3 建立PM&E报告体系2.4 获取基线数据2.5 实施PM&E监测程序2.6 数据分析与建档2.7 对PM&E本身的监测 3 PM&E的SWOT分析第10章 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 1 PGIS的发展2 PGIs的实践策略分析2.1 基于网络的PGIS2.2 基层社区PGIS2.3 参与式3-D模型2.4 移动交互式GIS2.5 参与性的GIS3 将PGIS结合进PLUP3.1 在现状分析阶段的运用3.2 在土地利用规划阶段的运用3.3 在PM&E阶段的运用4 PGIS运用效果分析4.1 正射影像图是参与的基石4.2 丰富了PRA绘图工具4.3 村民与其他参与者间的桥梁4.4 促进PLUP的决策过程4.5 经验教训第11章 PLUP中的社会性别1 社会性别与发展概述1.1 社会性别1.2 社会性别与发展1.3 社会性别与发展的发展历程1.4 社会性别与发展和妇女参与发展的区别1.5 社会性别与发展所关注的要点及趋势2 PLUP中的社会性别分析2.1 PLUP所涉及人口和性别情况2.2 PLUP示范村社会性别劳动分工状况2.3 项目县社会性别劳动分工特点2.4 项目县社会性别分工中的性别敏感性问题2.5 PAAF项目社会性别分工调查分析实例3 PLUP中重视社会性别理念3.1 强调机构中工作人员的性别比例3.2 强调农村妇女的参与3.3 重新认识妇女在PLUP中的角色3.4 倡导社会性别主流意识,使妇女和男性共同受益3.5 PLUP对男性和女性村民的赋权4 讨论4.1 PLUP中贯彻社会性别意识的优点4.2 PLUP中社会性别方面げ蛔?5 建议第12章 PLUP的运用效果及其推广运用1 PLUP在村级的实施效果1.1 经济效果1.2 社会影响1.3 环境生态效益1.4 能力建设1.5 组织能力1.6 PLUP/参与式方法的理念1.7 结论和建议2 PLUP在国内重点林业工程中的应用2.1 PLUP在国内重点林业工程中应用的历程2.2 相关国内重点林业工程评价2.3 参与式工作程序测试2.4 结论与建议附件附件1 村干部访谈表附件2 农户访问表附件3 经济树种模式及混农林模式调查表附件4 村民产业结构访谈调查提纲附件5 PAAF项目造林模式一览表附件6 林地造林模式示例附件7 村庄活动规划、实施一览表附件8 村庄活动规划、实施一览表附件9 PAAF项目示范村庄活动管理办法附件10 PAAF项目第一期规划一览表附件11 PAAF项目第二期规划一览表附件12 PAAF项目监测报告体系附件13 项目二期实施计划表附件14 PAAF项目年度工作计划——方山县附件15 PAAF项目年度工作计划——榆次区附件16 村庄活动监测农户情况登记表附件17 PAAF项目造林活动监测结果汇总表附件18 村监测报告表附件19 PAAF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导航附件20 PAAF项目监测结果参考文献
摘要:
《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一书,在分析了中国规划体系中的问题以及回顾了参与理论后,从理论上全面介绍了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PLUP)和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GIS)方法及其在PAAF项目的实践。同时,它涵盖了参与式监测与评估(PM&E)和社会性别(Gender)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这些方法在中国运用的前景。
主题:
农业经济 中国
中图分类:
F32 版次: 4
主要责任者:
王晓军
主要责任者:
李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