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5058-6721-5 价格: CNY18.00
语种:
题名:
资源型产业集群与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 / 赵海东 ,
版次:
1
出版发行:
出版地: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7.12
载体形态:
273页 32开
责任者附注:
赵海东:男,1972年3月生,河北省魏县人。200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及中国经济问题的教学和科研。已公开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三部学术著作,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曾三次获得东京财团优秀教师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适应"入世"后经济运行空间的变化》等西部大开发系列论文获2005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中国牧业旗县区域经济发展》获2006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内容附注:
前言第1章 导论1.1 问题的提出1.2 基本概念的界定1.3 研究的目标、方法与体系框架1.3.1 研究目标和基本思路1.3.2 主要研究方法1.3.3 研究的主要创新1.3.4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框架第2章 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2.1 产业集群理论2.1.1 马克思关于产业集群的思想和论述2.1.2 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视角的产业集群理论2.1.3 传统和现代经济地理学视角的产业集群理论2.1.4 新产业区理论及其相关学派视角的产业集群理论2.1.5 战略管理理论视角的产业集群理论2.1.6 社会经济网络理论视角的产业集群理论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2.2.1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2.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2.2.3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2.3 循环经济理论2.3.1 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基本理念2.3.2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围和实践2.4 本章小结第3章 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特点3.1 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概念与识别3.1.1 产业集群概念与分类的回顾3.1.2 产业集群的识别与度量3.1.3 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内涵界定3.2 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分析3.2.1 现代产业集群形成的一般机理3.2.2 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3.3 资源型产业集群特征的分析3.3.1 资源型产业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3.3.2 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特点3.4 本章小结第4章 资源型产业集群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4.1 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历程的考察4.1.1 区域优势、主导产业与产业集群4.1.2 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历程的概述4.2 资源型产业集群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4.2.1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一般模型4.2.2 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状况4.2.3 资源型产业集群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4.3 资源型产业集群与西部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分析4.3.1 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的一般评估4.3.2 西部地区主要产业竞争力的分析4.4 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4.4.1 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中仍难以摆脱传统增长模式的惯性4.4.2 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对西部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4.4.3 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繁荣背后蕴藏着区域产业风险4.4.4 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与西部地区生活质量的提高失衡4.5 本章小结第5章 资源型产业集群:市场的作用与政府的作用5.1 产业集群与政府关系的理论5.1.1 产业集群中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作用边界的分析5.1.2 国内外成功产业集群中政府职能的经验总结5.2 政府职能与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分析5.2.1 政府干预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因5.2.2 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5.2.3 政府培育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基本原则5.2.4 资源性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政府的行为5.3 本章小结第6章 循环经济:资源型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模式6.1 循环经济理论的再认识6.1.1 循环经济的概念与特点6.1.2 循环经济的支撑理论6.1.3 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与基本原则6.2 资源型产业集群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研究6.2.1 循环经济与资源型产业集群的耦合机理6.2.2 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6.2.3 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研究6.3 本章小结第7章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7.1 研究的主要结论7.2 本书的不足和研究展望参考文献后记
摘要:
本书围绕着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形成路径、主要特征,以及资源型产业集群如何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西部地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全书共分7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特点"、"资源型产业集群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资源型产业集群:市场的作用与政府的作用"、"循环经济:资源型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模式"等。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主题:
经济 中国
中图分类:
F12 版次: 4
主要责任者:
赵海东